中科院自研所工作人員說,即便在號稱“機器人王國”日本,智能服務機器人都還沒有實現(xiàn)產業(yè)化,在我國的應用和使用范圍就更加寥寥可數(shù)了,只有在一些科技館內、展廳上及部分高級餐廳里能夠見到他們的身影。在上海工博會上展出的幾款智能卡通服務機器人,僅僅成本就高達20多萬元,市場銷售價格高達30萬元以上,光一個機器人外殼測成本就需要2萬元。“成本無法降低,就無法量產,所以當前服務機器人更多是處于技術研發(fā)和展示的階段,距離進入百姓家還有相當遠路要走。
專家表示,要投入巨大的科研經費在智能機器人在研發(fā)階段以及機器人本身的各種新型設備,量產也比較難,終導致機器人產品的價格高,普通百姓無法接受,因此很難成功打入大眾消費市場。
一直以來,過分重視技術與消費者的需求和支付能力相脫節(jié),使服務機器人不能商業(yè)化,服務機器人成為消費者眼里只是觀賞的神奇產品。盡管林林總總的智能服務機器人不斷被研發(fā)出來,至今幾乎沒有實現(xiàn)市場化的機器人產品。
服務型機器人的商業(yè)化需要走很長的路,工程師們不能悶在實驗室里研究機器人技術,需要和人們的需求和消費者的承受能力相結合才行。
上一篇: 服務機器人“人小鬼大”?
下一篇: 機器人何時“走入尋常百姓家”
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投訴電話:0377-62377728 舉報郵箱:fbypt@ex12580.com